的实力已经强于天子,还有一些大夫的实力强于诸侯,所以他们各种违背礼制,享用越级的待遇,周礼的制约已经形同虚设,于是各国内部陷入争权夺利,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越发频繁。
孔子看到了礼崩乐坏,但提不出新的制度,只希望大家都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因为在他心中周礼就是顶呱呱。可问题是就是因为大家都不遵守,周礼才不行的,要是大家能遵守的话,也不会礼崩乐坏了。所以孔子看到了问题,可惜没提出解决的问题,于是孔子死后,儒家八分。
儒家弟子纷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墨子一开始也是学儒家的,可是他觉得儒家那套不行,就开创了墨家。
法家和儒家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子产铸鼎就是宣布法律,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是儒家的。虽然荀子和儒家的方案已经不一样,但另起炉灶打造第二套周礼的想法还是很符合儒家思维的。
孟子是儒家弟子,并且为儒家提出了一套最贴合儒家克己复礼的方案,那就是性善论和法先王。他没说恢复周礼,只是说大家应该向优秀的先贤学习。
儒家作为发现问题的先驱者,引发了不同的派系提出自己的方案,有些是延续儒家‘克己复礼’的核心思想,有些则走出了自己的风格。
战国就是不同答桉实践的过程,墨家曾经流行过,但基本也是实践‘非攻’,兼爱的思想完全实践不了。
孟子的思想也实践过,可是国君开口就是讨论利益,孟子那套法先王也施展不开。毕竟法先王,尧舜禹可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大家的,给大家带去利益才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国君要是学了,那才是完蛋呢。
当然后来到了王阳明的时代,他的心学就是说所有人都能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是尧舜禹,可谓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每个人都是尧舜禹,那真的是大家都拿出利益分给天下。
当然在西方的价值观内,人就是公民,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就是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而王阳明则是认为全天下人都能成为尧舜禹,都能拿出利益给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心学可谓是儒家思想的终极形态了,可惜还有待实践。
在战国时代,国君需求的都是富国强兵,所以法家闪亮登场,见效快、药效足,只要按照法家的做,短时间内就能见效。所以变法风靡一时,风头无两。于是法渐渐代替了礼,哪怕后来大一统的时候,儒家成为了主流,但礼却越来越弱了。中原大地再也没有一套覆盖天下的礼了,只有各地的风俗文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