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是从襄阳城西的铁佛寺中传出来的。
寺庙虽然是在护城河之外,周遭却并不荒凉。
襄阳城本就小,许多百姓都生活在城外,战乱来了便避往寺庙或是砚山。
“冬!”
当唐军的士卒们合力抱着大木梁再次撞响了大钟,百姓们便从树干后探出头来看着。
他们都听说了,这是让吕文焕投降的时间期限。若吕文焕再不降,这仗还得继续打下去。
于是一道道目光望向了襄阳城的方向。
若仔细观察这些百姓的眼睛,其实不能从里面看到诸如期盼、担忧这类的情绪。太多的苦难和长年的饥饿是种消磨,磨得人只剩下麻木。
终于,高挂在城头上的一杆宋旗晃了晃,倒了下去。
“降了?”
“不打仗了,不打仗了!”
人们双手合什,有人跑去拜寺庙里的大佛,有人跪地感谢吕文焕。
不论如何,战事终于要平息了。
“临汉门开了!”
“拱辰门开了。”
一座座城门被打开,“铁打的襄阳”终于卸下了它的防备。
“大帅,杨佥判又写了首词,言檀溪铁佛寺三声钟响,江北从此太平,往后能传为一道佳话。”
高长寿从南面文昌门入城,这次听着部将的述说却已有些不耐烦,道:“这些宋人,文绉绉的。”
“末将觉得好,往后有人路过这口大钟,都能提起我们平天下的功绩。杨佥判说可以立个碑,让乡亲们知道往后能过好日子真正该感谢的是谁。”
“那就立个碑。”
高长寿心里也觉得好,面上却不显,沉着脸道:“让襄阳所有将领来见我。”
“是,吕文焕已在山南东道楼前候见。”
山南东道楼位于襄阳城正中,乃是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青砖筑台,巍巍壮观。
此时楼前的青石板路上已站了数十人,俱是一身白衣,垂手而立。正是吕氏子弟与城中将领们。
“宋京湖西湖安抚使兼知襄阳府吕文焕,秉四海一家之念,愿携襄阳军民顺应天命,归顺大唐……”
高长寿勒住缰绳,有些警惕地打量了吕文焕一眼,只见他虽披头散发,气场却不弱。
虽说是投降了,吕文焕却没有半点卑躬屈膝的姿态,神态中透露更多的是一股正气。
高长寿难免心生不悦,驻马于这些降官降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