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方面为了应付朝廷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
而在具体散派过程中,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因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而人家中上之家还用得着借钱下苗、度春荒吗?
需要钱的得不到,不需要的却推不掉,这还谈什么惠民呢?
有人要说,这等好事儿为什么还要往外推呢?你以为不要还啊?
‘青苗法’中可规定,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官府强借给人家一笔根本用不着的钱财或粮食,到秋里却要人家多还两成,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不比开征苛捐杂税文明到哪去。
至于其三,是因为陛下横空出世,使齐国国力遭到重创,形势雪上加霜,前两年攒下点家底,迅速消耗一空,变法自然无以为继……这有拍马屁之嫌,不说也罢。
所以权威说法便是前两条,没有第三条。
这篇文章一出,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陡升,许多高官显贵也许之为‘国器’,纷纷感叹道:‘假使上官丞相有临川先生的见识,天下属谁还未可知呢。’
但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司马光认为,以上官丞相的见识,不可能只知道‘开源’,不知道‘节流’,之所以知而不为,是因为仅仅‘开源’都有那么大阻力了,若是再‘节流’、断人财路的话,恐怕会立时被愤怒的了达官贵族、文官武将给吃了!一天都变不下去……
司马光还认为,上官丞相很清楚其中的厉害,但他更清楚齐国国库已经空虚到何种程度,若是再不增加收入,不等秦国来打,自己就能崩溃。但他仍然义无反顾的做了,目的不是沉疴尽去,只是为了给这个濒临崩溃的国度续命罢了……
司马光深入上官丞相的灵魂深处,认为他老人家这样做的原因,是有其深谋远虑的……二百年的对峙下来,三个国家都已经外强中干、百病缠身了。
他应该认为秦国的情况,比齐国要更糟……江湖上比一定总是比谁更强,有时候也是比谁更惨的……如果振作jīng神、激发出全部的潜能,趁他病要他命,便可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秦国了。
司马光认为上官丞相实指望着,百胜公能在举国之战中毕其功于一役,把秦国主力一网打尽,从此对其予取予求,用秦国之财以养齐。这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巨大冒险,如果成功了两难自解;如果失败了,不过速死而已。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上官云鹤会同意百胜公的对秦作战计划……死马当活马医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