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约了这一节课的名额,没有约到的,甚至不惜在门外观看。
那位校草没有理会心怀其他心思的女同学,上台后打开本子就开始他的讲解:
“我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是你认真地把下面的内容听进去,这些将会成为你思维上的武器。”
所以,请专注,别走神。
我在各种场合,注意到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有些同学总是会习惯性地说这么一句话:这不就是xxxx吗?
说白了就是xxxx。
这跟xxxx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 xxxx,往往是他们已经知道的某个知识点。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每当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总是会从已经知道的旧事物里面,去找到一个最接近的对象,然后把两者等同到一起。
我把它叫做「知道的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把两个看起来相似的事物,抹去它们的差异,放大它们的相似性,然后告诉大脑:它们实际上是一样东西。
久而久之,它的后果就是:你会在大脑里堆积下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论和观念,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你会疑惑地发现:
这个方法在别人那里很好用,但为什么到了我手上就不灵了?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啊,为什么他们能思考得这么深刻?
同样接触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别人能举一反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就完全想不到?
原因无他: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过它们。
当你脱口而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放弃了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习惯,就是「过度简化」。
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接收到一段复杂的信息时,为了节省储存空间,大脑往往会做一件事情:提取这段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抹去其它细节,用这个特征来代表这段信息,把它储存起来。
举个例子。
比如我最近读了一篇论文,它的主要结论是:
正念冥想,比起什么都不做,能够改善焦虑、压力和负面情绪。但这种效果比起其他常见的方法(比如锻炼)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并且相比之下它的效果更不稳定,更加因人而异。
这个结论并不复杂,但它缺少一个什么东西呢?明确的态度。因此,大脑不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