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尚书,我对于舒国公不熟悉,帮我稍微的介绍一下。”
虞庆则便给杨广介绍了起来。
“舒国公刘昉,博陵望都人,其父为北周大司农刘孟良,大司农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其父位高权重,初以父勋,入侍皇太子宇文赟,北周宣帝嗣位,授大都督,迁小御正,联合郑译拥戴陛下,成为辅政大臣,迁丞相司马、下大将军,封黄国公,后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
当年杨坚北周辅政,就是他和郑译的谋划,他们二人力荐杨坚,所以杨坚辅政为北周丞相后,以刘昉为司马。
坊间传闻杨坚这个皇帝之位是,刘昉牵前,郑译推后,才荣登皇位,一时间两人的荣宠也是无以复加。
刘昉为舒国公,郑译为沛国公,两人都位高权重,但是因为一件事,这两位助力杨坚登上皇位的有功之臣全部都赋闲在家。
此事就是大隋立国之前最大的阻碍。
当时因不满杨坚持政,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起兵造反,杨坚命令名将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意见不一军心大乱。
如此危难之时,杨坚位置不稳,就想着让身边最为信任的两人,也是一开始的同僚,刘昉郑译其中一人前往监军。
这一战是定国一战,一战胜则杨坚面前一马平川,为隋代周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但是若一战败则万劫不复。
如此危难之时,杨坚自然想让他最信任的两个盟友帮他一把,但是此时两人都退缩了。
刘昉自言未尝为将不懂军务,怕贻误军机,郑译又以母老年事已高为请,两人都拒绝了杨坚的任命。
这一下子杨坚就明白了过来,两人哪是推举自己主政,不过是自己不敢就想着推他上去,不管杨坚胜败如何,就算是叛军打进来,两人矛头一转,又能在新朝继续为官享尽荣华,自己不过是他们两人的政治投资而已。
卖命?卖命是不可能的卖命的。
当时情况危急,站出来的人是高颎,临危受命,前往前线监军,并且在和军队通力合作下一战而胜。
杨坚虽然没有就此事责怪二人,毕竟是他们两人推自己上去的,但是日渐恩薄,渐渐的两人失去了实权,拿着国公之名每日饮酒作乐,倒是好不痛快。
杨广了解到刘昉和皇帝的事情后,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杨坚要派宗室子弟来。
因为刘昉是皇帝创业前的合伙人,这种时候密谋合伙之人,手里面多少总有点对方见不得人的事情,就像史书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