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祚帝只好又跑路。当时南京留守耶律淳,被迫在当地官员拥戴下自立为皇帝,是为北辽。
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宋朝还是对北伐举棋不定。
朝中也是意见纷纷。当时宋朝有三个选择,一个是联金灭辽,一个是存辽图金,还有一个是静观其变?
反复犹豫不决。
存辽图金的观点认为,与强女真为邻,孰若与弱契丹乎?
辽国使者也警告宋朝,好邻舍朝廷蹙踏了,不知彼恶邻舍也,必悔之。
高丽也警告宋朝,不要与女真一起攻打辽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认为与女真一起灭契丹就是与虎谋皮,应该联合契丹对抗女真。
还有一派静观其变。
但两条都已经行不通。
首先‘静观其变’不现实,辽国发生那么大变故,宋朝作为地区大国,不可能一点表示都没有,甚至一点介入措施都没有,坐看事态发生完全置身事外。
其次‘存辽图金’也不现实,辽国是一直看不起宋朝,认为文人治国,武力太弱。
甚至到了辽国五京丢了四京,只剩下南京这亡国局面,仍然对宋朝极傲慢。存辽图金肯定是要辽国肯向宋朝低头的情况下,双方明确宗藩之分,宋朝才肯出兵。
所以历史上宣和北伐,宋徽宗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在大军出征前,宋徽宗给童贯面授机宜称为‘御笔三策’。
上策是辽国如肯归降大宋,咱们尽还旧邦,这是最好的结果。
中策就是预料辽国不愿意的情况下,若耶律淳肯称臣纳款称藩也是可以。
下策就是辽国不降,按兵巡边,全师而还。
宣和北伐就是武力恐吓,要兵不血刃地接收燕云十六州。如果不行,辽国肯称臣也行,咱们就保你国家。再不行咱们也不攻辽,二十万大军逛一圈就回来。
换句话说,上策是‘联金灭辽’,中策是‘存辽图金’,下策是‘静观其变’。
这个决策肯定是有问题的,也是朝中君臣们意见不一的结果所致。
最后的结果是宋朝顷举国之力,让刚刚用三个月平定方腊之乱的童贯,率领最精锐西军,也就是陕西六路的番汉精兵为主力北伐,也有一部分河北兵。
前线领兵大将是西军第一名将种师道。
当时童贯等宋军将领普遍认为,辽国都这样了,王师北伐肯定是当地百姓箪食壶浆来迎了。
结果招降策略不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