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说罢,便离开了大庆殿。
官员们纷纷散去。
待出了大庆殿,文彦博、张方平、吴育等相公都来到苏良面前,道:“景明,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苏良微微一笑,道:“保密!”
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才能让自己在朝堂拥有更多话语权。
苏良知晓作为台谏官要耿直。
但更知晓,要想在朝堂地位稳固,必须要让别人看不透自己。
如此一来,别人才不敢轻易招惹他,才能够减少更多麻烦。
群臣虽没打听到苏良劝谏的内容,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君臣不合,请找苏良。
其实,苏良的谏君内容并不复杂。
他只阐述了两个事实。
其一,此事若交给百姓评判,绝对是赵祯输理。
因为筹建一万重骑兵,相当于再养二十多万步兵,在当下确实是劳民伤财。
若三年无战,民间绝对是骂声如潮。
赵祯尤为在乎百姓对他的看法,也自知坚持此事的缘由是:私大于公,故而细想后,便不会再固执。
其二,此事之争,认错才是赢家。
认错不但能得贤君之名,还能先培养五百重骑兵,而后缓缓图之。
赵祯深知为君之道。
经过苏良略加提醒后,自然知晓如何做才更有利于皇权稳固,更有利于大宋江山稳固。
苏良能解决此事,源于他非常了解赵祯,不但了解他的性情,更了解他的处事逻辑。
……
三月十六日,天晴不雨。
三月十七日,天晴不雨。
三月十八日,天晴不雨。
……
田地干旱,麦苗缺水,旱情越来越严重。
若三月份一直不下雨。
整个京东路、河北路、开封府这一季的庄稼恐怕就要绝收了。
三司使王尧臣一脸绝望,不时望向天上耀眼的太阳,喃喃道:变法一年所得恐抵不上一场旱灾所失,真是太难了!
开封府的百姓们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求雨。
有请道士驱旱魃求雨,有寻巫师以舞求雨,有将蛇、蜥蜴、青蛙放在龙王庙或城隍庙求雨……
方式多种多样。
与此同时,民间开始传出一些流言。
其中传播范围最大,百姓相信最多的便是:此番旱情乃是全宋变法违背祖宗之言所致,故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