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作用大不大,历史已经证明,实事已经证明,后世学者已经证明。
包括古人都把外来的番薯,从开始的蔬菜,提升到主粮的地位,仅次于稻麦。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番薯玉米加入替代传统的农作物,使得清朝的人均口粮,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
进入工业时代以前,全国各地都在轮作种植番薯,农民们自己的选择。
可惜很多人不认可实事,他们要讲他们口中的道理,把实事和历史,以及研究全部视而不见,极力打压番薯和玉米的作用。
金州。
节度府。
罗什,徐宁,李文三名海外汉商,已经一名极为紧张的新人毛荣,拘谨的坐在椅子上。
唐清安看着手里的薯藤,露出探究的目光,就是这玩意,活人无数啊。
“你不光是为了金州立了大功,更是为百姓们立了大功,应当为你建庙。”
将军的话,让众人动容,毛荣更是连连摆手。
“不敢当,不敢当。”
“番薯除了不挑地,抗旱,产量高,果实人能吃,藤叶牲畜可以吃,其他也没啥太大的作用。”
好嘛,不愧是商人。
唐清安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了起来。
将军一笑,屋子中的气氛立马升温,几人神情轻松,跟着说笑烘托热闹。
“只抗旱一项,就非同寻常,多少荒地可以利用,皆是增加的收获啊。”
虽然商人们拍马屁,但是唐清安不能不认同毛荣的功劳,作为当下他的身份,有功必赏才能鼓舞人心。
更何况。
后世的番薯之父,虽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但是他老家的百姓,自发的为其立庙。
没有功名在身的,地位低下的商人,能被百姓如此对待,可见人们对其带回来的番薯的认可。
“这样吧。”
唐清安沉吟一阵,抬起头说道。
“金州准备成立一个海外司,所有海外的汉人,都可以寻求海外司帮助,金州承认海外汉人为自家百姓,大家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
一句话。
几名海外汉商激动的热泪盈眶。
他们是真不容易。
“你们帮忙金州,一起成立海外司。”
给与了他们海外司的权利。
唐清安认为应该如此。
不论当下还是后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