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权能够压制住文官,而武将又大多是开国勋贵功臣的子孙,同样是有特权在身的,而且深得皇帝的信任。
因此武将们就算有什么违法乱纪的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影响太大,皇帝还是会帮他说话的,因此文官们想要言语陷害也非常的难。
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不要说这些直来直去毫无城府的武将了,就是皇帝都已经失势严重,难以对抗士大夫阶层了。
否则万历皇帝怎么会被他们指着鼻子骂,却也只能在乾清宫忍着屁都不放一个,他是真的没办法啊。
而自土木堡一战,执掌兵权的勋贵被蒙古人来了个大杂烩以后,勋贵从此就慢慢衰落了。
为了瓦解勋贵集团的权力,文官以兵部的名义将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全部抢夺了过来,然后将选拔武官的权力和任命升迁的权力也牢牢掌控在了手里。
然后他们大肆扶植任命一些出身低苦的人,经过时间的发展,勋贵终于成为了军队中的吉祥物。
在明末几十年里,北京城大大小小几十家勋贵,虽然都在京营和亲军卫所当中担任了职务,但他们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根本指挥不了。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踏进过军营,连明军的盔甲刀剑恐怕都没有见过,却一直在领着朝廷的军饷。
京师的这些勋贵当中,真正名副其实握有军权的就是英国公,从张辅开始,世代提领着京营的军权。
文官们不是没有想过要去抢夺,只是办不到而已,这也算是皇帝最后的遮羞布,留给勋贵最后的颜面了。
可纵使英国公执掌的军权,却也不能随意指挥调动,同样需要圣旨和兵部的文书才可。
之所以会是双方共同执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将官的任免权和军队的粮响供应掌握在文官手中。
这也是朱由校宁愿自己出钱出粮养兵的原因,粮响就是军队的生命线,如果粮响断了,就算你天天和军士同甘共苦、打成一团也没有用。
大太监汪直为何要开创武举制度,因为他在另辟蹊径,企图将这些原本属于皇帝和武官的权力从文官手中夺回来。
可惜的是他失败了,宪宗皇帝的殡天实在是太过突然,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他一个太监怎么能唱起这个独角戏呢。
到了万历年间,文官、勋贵、武将、太监狼狈为奸,勾连在一起蒙骗皇帝,大量吃空响喝兵血,京营彻底废掉了
历史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京师根本没有二十几万大军,京营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