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小睡片刻等太阳偏西,空气热度逐渐消减。王伟峰又一次骑自行车出去了,他要去学校看成绩,拿通知书,这也不是王伟峰第一次跑去学校看成绩。
这个年代通讯设施落后,王伟峰全村都没有一部电话。自行车、摩托车让大家摆脱了“出行靠走”,但是农村还没有摆脱“通讯靠吼”。中考的学生都焦急地等待了一个多月了,终于在今天成绩和通知书才一起下来了。
记忆中这年整个县的高中生录取比较奇葩,以前的情况王伟峰不太知道,但是以后都不像这一年。全县除了提前预录的100人进一中,剩下的所有过线的初三中考学生,被随机分配进入县城的三所中学。
传统的老牌名校县一中就这点优势,另外一个学校县四中是新建成的,今年第一届招生,学生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被动的。这可能是山东人口众多高考竞争激烈的缘故吧。
“我是不是还会进入一中,是不是还是会被分进文科,是不是还是会进入那个9班?”
“我读书还能不能像前世那样呀,有没有啥不一样的?”
“我这只小蝴蝶不会引起历史的大变化吧!”
“遇到了以前的同学我该怎么打招呼?我还认识他们吗?”
带着各种纷纷扰扰的想法,王伟峰一路骑自行车向离自己家四五里外的初中学校驶去。王伟峰他们整个乡就一个中学,一个初中年级三个班,总人数也就120人左右。现在的学生一般读着、读着就辍学打工去了,最后参加中考的也就四五十人。
王伟峰他们家这个地方离青岛很近,很多人在青岛打工,保安、服务员、流水线工人、养海带、割带鱼等等,这些工作不像建筑工地那么累,十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干的。再说九十年代建筑业也才刚开始兴起,还不是打工的主力工种,当然建筑工也主要由成年人来承担的。
这个时候农村孩子读书基本都是靠天赋,没有父母督促也没有内卷全部凭自己的认知和意愿。有些愿意读书的孩子能继续读下去,甚至为了考理想的学校不惜复读,王伟峰甚至见过复读三四年的学生。
还有的孩子能学进去但是坚持不了就半途而废读不下去了,当然也还有孩子家里供不起就辍学帮助家里干活了。
很多读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哥哥姐姐亲戚朋友在青岛打工的,过年过节回家一交流,就直接不去学校了,跟熟人打工去。
王伟峰之所以能一直读书,关键还是自己的父亲,父亲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