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结构的损伤,比如如何实现电磁炮的精确制导、目标指示锁定等,这些技术难题,一直是困扰着电磁炮上舰的难点。
“长期以来,电磁炮上舰,一直存在着几大技术难题。第一点就是如何消除巨大后坐力对于舰船结构的损伤。大家知道,电磁炮的推力来自电流,让非爆裂性子弹顺着弹道,以超音速发射出去。现在的电磁炮,出膛速度已经达到和超过7倍音速,射程远达200海里,射击能量达到50兆焦耳,而一兆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一顿重的车,以每小时160公里速度冲撞墙壁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如此巨大的能量,产生的后坐力是惊人的,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任何一个金属能够在承受如此巨大的后坐力之后而不产生结构扭曲和形状变形的。但是,对于后坐力的化解,可以换另外的一种形势给与化解。这主要是要从电磁炮的炮膛的设计改进上找寻突破点。将炮管设计为能量加速器形状,在炮弹在炮管内的运行过程,转变为加速过程,从而使炮膛底部的一次能量加注变为炮管内的多段能量加注,从而降低或者将炮弹后坐力减少到最低,这种设计好像并不存在技术难题。
第二点,也就是炮弹射击后,对于运动目标的攻击参数修订的问题,这一点,可以参照我们当初DF—21导弹的设计理念,变一次性目标参数输入为多次性目标参数输入,通过对炮弹弹头的内部构造的改进,比如加入微型高性能计算机对各种数据进行高速解算,通过对飞行轨迹的自我修订,实现运动目标的捕捉和攻击参数的确立,当然,这也需要对炮弹外形进行必要的外形改进,如加装飞行稳定尾翼个侧翼等,这些都是可以从技术改进的方式实现的。
第三点,就是关于对运功目标的,特别是隐形目标的探测问题,这一点更不应该成为问题,我们的“北斗Ⅲ”已经实现了全球目标精确定位,只要将舰船的计算机性能加以软件技术的改进,实现“北斗Ⅲ”和舰船以及加装了信息接收器的炮弹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应该能够解决。
我想,日本人能将自己的电磁炮移植到自己的舰船之上,无外乎实现了这些方面的技术突破。”
徐宽的话,让所有人感到震惊。一直以来,面部毫无表情的那名中年男子,面部出现了难见的缓和。甚至在那么一瞬间,他脸上的表情,在细心人眼中,可以解读为一种慈祥,长辈对于后辈子孙成龙成凤后的欣喜。
但是,这种表情也只是在一瞬间闪过,常年形成的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让他很快收敛起这种和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表情。他很快又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