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原乡里风物较之别处确是多有不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土地利用的更加极致。除了连阡累陌的农田之外,田间地垄上还套种着胡麻、黄豆等偏经济属性的作物,还有成规模的果园、花圃。丘陵山坡上同样没有闲土,种植着一行行的桑树,看上去就让人倍感赏心悦目。
如此多种多样的农业种植,对水利配套的要求也极高。数量众多的井渠分布在乡里之间,几时放水、几时蓄水都有着系统性的管理,确保每一片农田林圃都能获得充分的浇灌。
洛水沿岸还分布着许多的工坊,造纸、榨油、食品加工等等一应俱全,产业之丰富可谓是冠绝整个关中,产品更是远销各方。
宇文泰对自己眼皮子底下的这一片繁华乡土当然也早有所知,并且在几番途经此地的时候都有走访,可谓是印象深刻。
如今在李泰的陪伴下再游赏一番,配合着李泰这个亲手缔造此番乡里盛况之人的讲解,宇文泰不免看得更加津津有味。
他倒没有要把这些资业充公官营的想法,之前霸府搞那粮饼的加工成本高、品质差,让他印象深刻,也深知这种官造工坊除了军需等不惜代价、必须垄断的产业之外,其他大凡有利润需求的产业,行政成本都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况且这些产业就摆在同州境内,就算霸府不能从生产销售中获利,也能通过地租市税获利匪浅,而且还不用进行各种管理投入。
其实不只是中外府,就连荆州总管府当局面有所稳定、招商的基础搭建起来之后,李泰也不再让总管府去参与太多生产环节了,而是招引民资进入,发放政府订单以及进行税收方面的调节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一旦官府有了牟利的需求而参与到生产环节中去,那么在行政管理中必然就会丧失客观性,会让治内整个秩序和生态都发生极大的扭曲,不利于整体的发展。更不要说行政管理成本的管控,以及各个环节杜绝贪墨渎职的监管等等。
诸如后世某些资源型的城市,就是政府过度介入生产或者说产业深度绑定政策管理,一旦资源枯竭,那么地方的活力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时候所谓的转型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所有配套包括政府都是基于产业而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一行人抵达商原附近时,远远便见到道路两侧站满了夹道欢迎的民众。由于宇文泰意外的到来,原本是欢迎李泰归乡的场面也有必要加强一下管控。
但仓促间也难作更加周全的管控,也不好将热情的乡人们统统赶走,于是一直留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