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全都该死,但高务实就会先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譬如利用他们加快蒙古汉化,以达到自己将来用经济和政治手段逐渐控制蒙古的大计,为了这个“远大理想”,高务实乐意让他们多活一段时间。
由于大明在对漠北蒙古势力经常的入境骚扰劫掠进行打击的同时,亦采取像准许“通贡”和开放“马市”等一些羁縻之策。而这些措施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蒙古人岌岌可危的经济,但同时也使蒙、汉两地间的人口的流动趋于频繁与扩大。
在这样的人口流动中,一方面是一些蒙古人随着朝贡团队进入大明边境而滞留于内地,譬如正统初年,就有万余人定居于京城;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批的汉人北往。这其中除了部分是被蒙古军队所劫掠的边民之外,其余则是所谓的“叛逃”者。这些“叛逃”者,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处于边地的白莲教徒。这些白莲教徒大多来自山西,他们为了躲避朝廷的镇压和追捕,从内地逃往漠北边境,史书上说“其间白莲教可一万人。”
这些逃往漠北的白莲教徒,出没于中原和漠北边境地区,尽管其有时引领蒙古军队的进犯和抢掠,同时也有将中原的情况泄露于外,实际上充当了汉奸的举动,但反过来看,却也在无形中起到了促进蒙古汉化的作用。
譬如以丘富、赵全等为首的“中国叛人”,为躲避大明的剿杀而北逃,他们带着中原之地之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当地开垦土地,建造房屋,传授制造手艺,在荒凉的草地上筑城定居并进行农业生产,使昔日“水草甘美”之游牧胜地,变成了宫城林立、良田千顷的塞外“板升”,蒙古人因此从落后的游牧经济向先进的农业经济过渡和转移。
咋一看,蒙古人因此实力更强了,似乎更难对付。然而高务实却知道,定居下来的蒙古人可远没有游牧万里的蒙古人可怕。当蒙古人定居下来,再想与汉人交手,就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你打不过就万里转移,追剿起来那多麻烦?而且大明的火器尤其是火炮,面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蒙古人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可一旦蒙古人建城而居,大量财货都在城里,轻易舍不得放弃的话,那么大明的重火器就能拿来攻城,如此这般,效用就明显了。
高务实觉得,如果经过自己魔改之后的大明,连定居下来的蒙古都搞不定,那这个救明计划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他很是细致的问了一下板升城的情况,曹淦知道大明朝廷对这些白莲教叛逆一贯很是重视,只当高务实也是如此,便将自己所知原原本本告知高务实,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